工業產品設計中的視覺動力
首先,很多人或別的專業的同學,一問你“你是什么專業?”,答:設計師。那么別人會認為你是做美工的。這貌似是外行人的共識,小編也經歷過很多這樣的尷尬~其實呢!也怪不得別人,畢竟不是每個人都能有這樣的知識深度~嗯~不生氣
確實,有很多這樣的設計學生還沒有真正去領悟到內涵。例如小編身邊很多人重復做著這樣的事情。在產品的形式與功能方面誰來占主導地位,這恐怕爭論個三天三夜都無法得出結果。
大學里,學習最多地就是手繪、建模和渲染,尋求大量可表現地結果。但似乎缺了點什么,我們好像還沒有學過,如何用眼睛去觀察一個產品,去看懂一個產品地視覺學習方式。
假設,你有機會和你心中地男神或者女神共進晚餐,面對面地時候,可能被他們地外表迷住,以至于對方說什么,交談下來,你可能一點也沒聽進去。你的潛意識不停的給你傳達信號,“哇,太帥了,太美了,我想撲上去“(可能連以后的小孩名都想好了)。
相反的,如果你與顏值不高的人一起吃飯,即使對方是個非常了不起的人物,你依然希望認真的聽取意見和建議,但你的潛意識不斷地給你傳達信號,”哎呀,太不美了,快離開!快離開。
這就是千百萬年進化過程留給我們這個物種的自帶警報裝置。如果你理解了顏值的重要性,那反觀工業產品設計,產品外觀的重要性就不言而喻了。在我們人身上,形態設計就好比整形手術了。為了提升臉型,對骨骼進行修改,必須手術,而不是化妝。工業設計師的角色不是化妝師,而是整形醫生。
01什么是視覺動力
著名的比薩斜塔,之所以出名,是因為他看上去是傾斜的,我們很小的時候就形成了視覺對于重力、重心、傾倒等物體運動趨勢的判斷能力。
從視覺上我們看出了比薩斜塔發生傾斜,但事實上它始終保持靜止沒有發生傾倒,這與我們的物理常識不符,于是形成了一種反常和有趣的視覺感受。
分析一下,視覺是怎么判斷他要怎樣傾倒的。
視覺會把看到的物體輪廓和幾何基線相對比,比如水平線、豎直線。對比之后,我們的視覺發現圖片有一個偏離基準線的趨勢,這種趨勢,我們可以認為是視覺動力F,傾斜的線條會給大腦造成一個視覺上的推力F。單條線條可能力量還不夠大,但是多條斜線的疊加就能產生比較強烈的效果,如下圖的電動工具的外觀設計。
再看上圖,是一個足球進門后飛到了球網上,使球網產生了形變的靜止瞬間。同樣,我們的視覺把球網彎曲的輪廓與豎直的基準線相比較,感受到了曲線收到的力F。這種曲線的簡單形變在設計中非常多見,而且曲線越扭曲,我們感受的視覺動力越大。
這輛概念車的側面,有一條類似的輪廓。你可以發現,這不完全是我們舉例中臺風造成樹木變形的樣子。上圖的曲線,沒有發生形變的一段是傾斜向前的。沒錯,你很細心。它不但用了樹木變形的視覺動力,還結合了傾斜曲線的視覺動力效果,兩者組合使用,效果更加強烈.
02圖形受力與形變
如果我拿著一款橡皮泥,捏住它的兩端,然后慢慢拉扯它,他會被越拉越長,中間的部分就會越來越細,而我手捏住的地方則沒有太大的變化。這是一般柔軟材質受到的兩個相反方向拉扯力后自然呈現出的樣子。
如果我們將手中的橡皮泥抽象成一個平面圖形,也可以拉扯出這樣的拉扯結果。圖形受到的兩個方向相反的力,越拉越長,中間部分變細變窄。于是我們發現可以得到一個簡潔的抽象過的圖形受到左右拉扯力量。
這種在汽車前臉的設計中我們能發現不少運用,雖然乍看不同,但其實但是用一個形式的視覺動力表現變形而已。有的比較長,有的比較細。
你看,燈的輪廓就是一個被拉斷的圖示效果,如果你很細心就會發現,他下部的排氣管的形態就是剛剛講到的拉扯圖示,并且沒有拉斷。
那么拉扯和拉斷哪個視覺動力效果更強?答案是,沒有拉斷的時候更強,因為拉斷的那個瞬間,拉力的反作用力就消失了。物體已經斷裂,拉力也不需要了。
現在對油泥做另一種處理,把它壓扁在桌面上,然后用一根手指在它的下半部分從左至右涂抹過去,使它的下半部分發生巨大的形變。
然后我們把這個樣式進行圖形抽象,可以得出一個局部受力發生劇烈形變的視覺動力。
上述就是工業產品設計中的視覺動力